“从选粉揉面到面包出炉,我不仅摸清了面粉配比的农学门道,更在反复揉出‘手套膜’的过程里,学会了沉下心面对挑战——原来农学不只是技术,还藏着让人心安的力量!”“黄豆磨成浆、点卤成豆腐,每一步都藏着讲究——泡豆时长、点卤时机,差一点都不行,老师说‘农学研究就是在试错中成长’,这让我懂了‘慢工出细活’,也懂了农学的严谨。”这些饱含专业思考与心理成长的感悟,来自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2025级农学与生物育种专业的学生。作为学院连续三年打造的耕读教育品牌,“‘麦’向田野”始终坚持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心理赋能深度融合,创新把实验室变成“创意工坊+心灵驿站”,让农学教育走出课本、扎根实践。
“豆”琢匠心板块以大豆加工为实践切口,既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农产品加工技术,又通过知识延伸与心理引导,让“小颗粒”承载起农学专业价值与育人温度。
初冬清晨,朝阳楼621实验室,泡发的黄豆在水中舒展,研磨机转动的声响里,豆浆的醇厚香气渐渐弥漫。教师高慧慧带着学生解锁大豆的“变身魔法”,她一边示范操作,一边把农理知识与种质利用逻辑融入每一步。
有学生因紧张误将磨浆转速调快,高慧慧没有批评,反而笑着引导:“咱们就借着这个‘小失误’观察下,转速过快会对豆浆品质产生什么影响?这也是实践的一部分。”在轻松的氛围里,学生不仅纠正了操作,更学会了以平和心态面对试错。
当最后一步压制完成,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揭开豆腐模具,雪白的豆腐透着水润光泽,加上学生的创意搭配,入口是黄豆本身的清甜,没有工业加工品的涩味。25级农学专业学生赵盈凯咬着豆腐,眼睛亮了:“以前吃豆腐只觉得‘软嫩’,今天才尝出‘本真的豆香’——这是从选豆、泡豆到压制,每一步都用心的味道,也是‘从田间到餐桌’最纯粹的农味。”
“‘豆’琢匠心”“‘麦’践求真”是“麦向田野”活动的核心载体,也是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助推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、深化专业思想教育的生动实践。通过“专业知识+实践体验+心理赋能”的模式,让学生在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践中理解农业价值,在动手创造中收获心理成长——试错时的鼓励、成功后的喜悦,都成了“新农人”成长路上的养分。
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洪志生表示,未来,学院将继续拓展更多实践模块,让“‘麦’向田野”更实、更活、更有深度,不仅要在实验室提档升级,更会走向田间地头,让学生在春耕秋收中感受农业的四季轮回,在与作物的“对话”中成长为“懂技术、有情怀、肯扎根”的新农人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)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